吾日三省吾身读后感

  吾日三省吾身读后感1

  “吾日三省吾身: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”说的是每天都要这三件事反问自己,检查自己,为国家为他人出谋划策时是不是夹杂了个人目的?与朋友交往或帮助朋友有没有言而无信的地方?以前读过的书籍是否温习过?

  如果那些赃官在将几百万几千万“喝茶钱”揣入腰包的同时,反思一下自己的这种做法是否出于忠心?是否与长征路上那些出生入死先烈们的意志相左?是否站在了群众的对立面?自己的“喝茶钱”是否太多?还有多少老百姓处在温饱线上?还有多少孩子因家庭贫寒而无学可上?还有多少人因为无法就业而雪上加霜?那样自己也许会将伸出去手慢慢缩回来,最终也不至于身陷囹圄,悔恨终生。

  李米特洛夫说:“要找出时间来考虑一下,一天中做了些什么:是正号还是负号。假如是正号叫良好,假如是负号,那就采取措施。”高尔基说:“反省是—面莹澈的镜子,它可以照见心灵上的玷污。”一个人学会反思,经常检讨自己,他将时刻处于清醒状态,在处理日常问题时,就非常从容。在当今满是浮躁的氛围里,你可以寻得一个宁静之处;在与朋友交往或共事过程中,你可以宽容坦诚的心换取信任;在遇到挫折困难与逆境时,你会以平常心态缓缓度过;在处理婚姻家庭关系时,你会比较理智超脱;在人生理想信念上,你会比别人更加成熟稳重。不懂得反省,总认为自己是绝对正确的人,无疑是个庸人。

  唐代名相魏征曾告诫唐太宗: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,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。有反思才可为鉴,如果不明白反思,那鉴也就失去意义。总之,检讨自己,反省过去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人生修养。如果领导能这样做,那将恩泽百姓;如果自己能这么做,就能宁静致远;如果大家都这么做,那就天下和谐。

  吾日三省吾身读后感2

  自从开学初,学校提出“读国学经典”的活动起来,我们班便掀起了读《论语》的一股热潮。

  每当早读时,你的耳际就会传来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”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……”的儒家箴言;作业时,教室里时不时又响起“温故而知新”“学然后知不足”的谆谆教导声;夜幕降临时,小花园里、连廊上都能听到阵阵诵读声,节奏划一,井然有序,激情满怀,神采飞扬……

  手捧论语,那句句沁人心脾的经典名句洗涤性情,净化灵魂,使人心旷神怡,如茉莉般清新!读着读着,我便读到了“吾日三省吾身”这句话,她深深地吸引了我。“吾日三省吾身: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”我又抑扬挫顿地朗诵起来。读着这句话,我似乎穿越时空隧道,见到曾子正在给学生授课,“每天都要深刻地反思自己,今天先生教的知识你复习了吗?跟朋友相处诚实了吗?你尽力去做每一件事了吗?……”对照自己,我真的都做到了吗?没有,我可以诚实地说,没有!

  上次,数学老师让我背公式,我匆匆糊乱背了一通,就玩了;再上次,我答应借《侦探小说》给李达,可我又塞回书包里;还有……还有一次,陈春波问我借两元钱。当时,我心“喀登”一想,他上次向我借了一元钱,说好过一个星期还我的,结果没还。拖了好几个星期,我实在等不了了,才向他要回来的。这一次又要借,那这个钱也不知等到猴年马月,我才不敢冒这么大的“险”。我随口应道:“我刚才还有的,就在刚才,我买圆珠笔用了一元五角钱,现在我的口袋里没钱了。”说完,我用手一摊,表示我已经无能为力了。陈春波悻悻而归,垂头丧气地回去了。现在想想,我诚心了吗,我实在了吗?我怎么能这样做呢?怎么会有这样的举动呢?万一同学急用,我又怎能袖手旁观,置之身外呢?我真后悔,我真惭愧!

  是呀,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每晚回想一番,历数成功与失败,感悟人生的'启迪,我们将受益无穷。《论语》,我将继续和你前行!

  从全文看,小作者极富有语言功底。本文语言犀利,条理清楚,夹叙夹议,情理交融,又以议论见长,既有理论的支撑,又有事实的佐证,逻辑性极强,尤其是文字跳脱灵动,令人回味,发人深省!总体看来,这是一篇上好的征文,值得一读!

  吾日三省吾身读后感3

  曾子曰:吾日三省吾身,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古来贤者,必有其贤处。曾子之所以能经历千百代而为人所熟知。其因正是他能每天捕捉自己生活的漏洞,不断进行心灵的扫描啊。

  忠乎?今天帮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力力呢?

  俗话说:在家靠父母,出门靠朋友。别人若是有事相求,定是遇到了难处。此时你若是能助人一程,就切勿吝啬你的时间和精力。也许你的一句话,就能为他人指出一条光明大道。送佛送到西,帮人帮到底。尽心助人,不管此事于你是否有利;尽力助人,不管他人是否他日会以涌泉相报。尽心尽力地为人服务,给人帮助,要的只是能够填补思想的`漏洞,心灵的缺口。正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样,你若有形的物力于物,物也将无形地对你。产生反作用力。这种反作用力。在此,便是一种心灵的宽慰,便是一次对心灵的扫描。

  信乎?今天于朋友的交往中,你是否以诚信待人了呢?

  诚信作为一种传统美德,在人们的人际交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
  有一次,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,她的儿子要跟着一起去。于是他妻子便对儿子说:乖孩子,你快回去,等妈妈回来了,就杀猪给你吃。妻子从市场回来了,却发现曾子要提猪来杀。他妻子拦住他说:那只是逗孩子说着玩的。曾子说:决不可能跟孩子试着玩,孩子本来就不懂事,他什么时候都跟着父母学,你现在骗他,就无法教好他。于是曾子便把猪给杀了。

  可见,诚信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么的重要,一言既出,驷马难追,曾子这么做,为的也只是“扫描漏洞”,获得心灵的宽慰罢了。

  习乎?今天老师传授的知识,你温习了吗?

  子曰: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适时温习已学的知识,不仅能够唤醒沉睡的已学知识,而且还能得出新的体会,这是一种学习的境界。能够达到这种自觉学习,享受学习的境界,那么学习就将会是一件很轻松、快乐的事了。

  培根曾说过:读史使人明看,读诗史使聪慧,演算是人精密,哲理是人深刻。可见,学习是与我们的思想情感密切相关的。所以时常查漏补缺,不仅是对学习的一次扫描,还是对心灵的一次扫描。

  省忠,省信,省习,我们要时时省,日日省,不断进行心灵扫描,让漏洞不再成为一种威胁。让我们的心灵不再为“漏洞所累”。永远的纯洁,健康向上!

毕业典礼演讲稿:吾日三省吾身

  大家上午好!

  非常荣幸能作为毕业生代表,站在这里发言。首先请允许我代表XX级全体同学感谢我们的母校和老师,感谢你们这四年来的悉心教导和精心栽培!

  现在我站在这里,很荣幸,也很忐忑。作为即将离开武汉大学的年轻一员,我一直在思考:我们新一代武大人,在社会浪潮中该如何传承我们的文化,又该如何在此基础上有所超越

  孔子曰:大道之行,天下为公。武大给我们的最大财富,不是权威的理论,不是枯燥的课本,而是一种对真善美的执着信仰和由衷热爱。当白发苍苍、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们给我们如数家珍般地诠释深奥的学术概念时,我们领悟到了什么是大师的睿智;当锐意进取、开拓创新的中青年学者挥洒自如地展现他们恢弘的风采时,我们体会到了什么是专家的敏锐。在武大,每一次讲授都是一次教育,每一堂讨论都是一次提高,每一次体验都是一次升华。

  庄子曰: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。武大,用对理性的思辨和对人文的关注教出了一群善于思考,勤于钻研,理论和实践同样出色的学生。弱者权利保护中心里的知行合一;辩论赛场上的理性与睿智;支援西部建设无私奉献;风云学子的成长舞台;学术科研,你我争占鳌头;综合竞赛,人人欲领风骚。这一切,是我作为05级毕业生的普通一员,对自己成长在武大的总结,更是每一位从武大走出的学子丰富的四年生活,多彩成长足迹的缩影。因为这里自由的氛围,好学的、风气,悠久的传承,厚重的积淀,已经在我们身上深深烙下了印记。每一位武大人拥有的三分信仰,三分思辩,三分历练,还有一分兼容并包,让我们不管将来从事什么行业,都会时刻秉承自强的品性,弘毅的精神,求是的理念和拓新的勇气。

  曾子曰:吾日三省吾身。请母校放心:不论我们走到哪里,都会谨记母校的教诲,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!晨钟催醒巍巍江城,东方朝日在此升腾,长江汉水春潮滚滚,扬起新的武大精神。让时间作证,承载着领导的殷殷期盼和老师的深情嘱托,我们04级所有的毕业生,一定会做拥有智慧并富有激情的人,做胸怀大智并脚踏实地的人,做富有责任并敢于勇挑重担的人,不畏艰险、追求卓越,用我们的热血铸造起武大之魂,用我们的脊梁托起一个新的乾坤,不辱武汉大学学生的称号。

  最后,我代表05级所有的毕业生,衷心祝福所有的师长万事顺意,每一位学弟学妹鹏程万里,祝愿我们的武汉大学永远年轻美丽、

关于书法读后感

  我以为书法入门与否,首先看学习者是否精通笔法。精通笔法,用功深造,始有门径可言。书法的用笔方法不外两种:一种是篆隶运笔法,一种是行草运笔法。楷书笔法介乎于两者之间,可以意会。前一种运肘,不需运腕,遇转折波挑处,用捻管转笔之法;后一种全赖运腕。运腕之法,是靠腕下两个骨节一起一倒交替运行。篆隶用笔,因笔画以中锋直而圆润为主,笔画中段满实,有丰富变化,且笔笔断,不连,故无太大的提按起伏变化;而行草笔法,笔画中侧锋并用,笔势求连绵不断,顺势承接,故多讲求笔画之两端提按起伏变化,因此,非腕力灵活不能随意自如。

  在魏晋以前,基本上是篆隶运肘转指笔法的一统天下。自从草书兴起,尺牍流行,运腕法应运而生。从东汉末至晋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代前期,基本上是运腕法一统天下,即使晋唐人、宋人、明人作篆书、隶书,也用运腕法。故这很长一个阶段的篆、隶,不为近代书家所重,以为不及秦汉。至清代中叶,金石学盛,中断千余年的篆隶笔法被邓石如、包世臣、何绍基等人摸索出来,遂大行于世,以至一百年间,行草尺牍的运腕法及乎成了绝响。

  故清代中叶以降,很少有人能在行草书上与前人抗衡,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笔法中绝。用篆隶笔法写尺牍,曾熙曾言:“如带磨盘而舞”,吃力不讨好。当比之际,沈尹默潜心于二王传统,首先从挖掘运笔法入手,遂使中绝百余年的行草运腕法兴起于末世。沈氏的成果在《执笔五字法》一文中。沈氏的字,或有不同的评价,而探讨笔法一项成果,亦足以在书法史上垂名不朽。

  张岩潜心于书法,取法米芾行草,奠定了基础,又加之多年来于明清题跋、尺牍、文稿真迹颇为留意,揣摩有年,多有心得,故其作品,结体用笔可以看出是消化了米芾而又能参以明清人尺牍、题跋结体笔意。因此上可以说,张岩的字,不受时俗流行风气的影响,笔法是较为纯正的行草尺牍的路数,姑看他的字,于每笔提按转折处,都有交代。点画干净利索,且运笔较为自如,结构章法也能稳妥,自然看得出,他是在追求古雅、优美和书卷气。

  在今天书法普遍庸俗化、丑陋化、浅薄化,学术规范沦丧的时流下,张岩的'追求无疑是有意义的。他所选择的师法传统,与古人血战的道路是被历代书法家所印证了的正道、大道。林散之云:“入的深,才能出得显”。可见这条道路是一条艰难而漫长的路,非急功近利、浅薄之子所愿为,所能为的。愿张岩努力。